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了旨在改造传统学校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和时代要求的教育运动。这一运动史称( )。
A.进步教育运动
B.新行为主义教育运动
C.新教育运动
D.全纳教育运动
答案:C
2.古诗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心理现象是( )。
A.空间错觉
B.时间错觉
C.运动错觉
D.视觉错觉
答案:B
3.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答案:D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是( )。
A.主体性的教师观
B.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C.专业化的教师观
D.促进发展的教师观
答案:D
5.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同声翻译人员使用的记忆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记忆
答案:B
6.某一测试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A
7.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些概念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伯尔
B.布卢姆
C.皮亚杰
D.罗杰斯
答案:C
8.抽烟的人一旦抽烟就会严生愉悦感;若不抽烟时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这种情况说明( )。
A.烟是一种情感寄托
B.抽烟是通过无意的简单重复养成的习惯
C.抽烟是个坏习惯
D.抽烟已经成为一种需要
答案:D
9.1912年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是( )。
A.梁漱溟
B.黄炎培
C.蔡元培
D.陶行知
答案:C
10.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答案:B
11.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解决了“王冠之谜”。这种思维是( )。
A.直觉思维
B.常规思维
C.分析思维
D.抽象思维
答案:A
12.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时应慎用的评定等级是( )。
A.优
B.良
C.中
D.差
答案:D
13.下列特征不属于意志品质的是(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复杂性
答案:D
14.下列观点,不属于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是( )。
A.儿童是课程的核心
B.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C.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D.课程内容应该与儿童的经验相结合
答案:B
15.“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体现了( )教育的理念。
A.前制度化
B.制度化
C.非制度化
D.前三项兼有
答案:C
16.设计与开展一次好的主题班会必须把握三个要素:主题、内容和( )。
A.载体
B.形式
C.人数
D.原则
答案:B
1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是属于缺失性需要的一种。
A.尊重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审美的需要
D.认知的需要
答案:A
18.在古代,“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二字合用,始于战国时期的(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答案:D
19.下列教学现象中.不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是( )。
A.各地方各学校统一使用国家标准课程和国家标准教材
B.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认真做好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
C.理工科的教学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知识
D.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答案:A
20.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被称为(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答案:C
21.以下属于意义识记行为的是什么?( )
A.诵读背
B.抄写记
C.口诀记
D.读故事记成语
答案:D
2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创造美的情景来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是( )。
A.谈话法
B.说理法
C.情感激励法
D.榜样法
答案:C
23.人们通常将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称为(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答案:B
24.关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B.智力是创造力的充分条件
C.智力与创造力是线性关系
D.高智力者一定有高创造力
答案:A
25.儿童先背诵乘法口诀,然后学习乘法计算,在计算时还要边念口诀边计算。这说明( )。
A.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B.程序性知识常常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
C.程序性知识常常是创造的基础
D.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程序性知识的深化
答案:A
26.教师发现班上有一名学生缺课,就会想到该生缺课的各种可能性: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集中思维
B.辐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直觉思维
答案:C
27.1922年 颁布的“壬戌学制”借鉴的蓝本是( )。
A.日本学制
B.美国学制
C.德国学制
D.苏联学制
答案:B
28.让儿童先去玩能体现数学概念的具体游戏,然后再接触完全符号化的概念。这是( )。
A.外显学习
B.内隐学习
C.程序性学习
D.技能学习
答案:B
29.(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A.定势
B.迁移
C.强化
D.程序
答案:B
30.“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强调了在动作技能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示范
B.反馈
C.练习
D.言语指导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31.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 )。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D.学生与成人没有差别
答案:A,B,C
32.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比较
答案:A,B,C
33.下列属予情绪外部表现的是( )。
A.心潮澎湃
B.眉开眼笑
C.坐立不安
D.轻声呻吟
答案:B,C,D
34.在德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有(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答案:A,B,C,D
35.想象的过程有( )。
A.黏合
B.夸张和强调
C.拟人化
D.固定化
E.典型化
答案:A,B,C,E
36.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表现为( )。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者
C.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决定者
D.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者
答案:A,B,D
37.关于接受学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受学习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B.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这种学习中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自己的发现与创造
C.接受学习是低级的.无法保证学习的有意义性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参与
D.高级的接受学习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等
答案:A,B,D
38.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激励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答案:A,C,E
39.班主任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 )。
A.个体的思想品德
B.个体的身体状况
C.个体的家庭
D.个体的学习
答案:A,B,C,D
40.素质教育是( )。
A.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全面发展的教育
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答案:A,B,C,D
41.知识按其表征形式,可分为( )。
A.陈述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感性知识
答案:B,D
42.某班上科学课时,教师布置学生去室外观察,要求学生认识大自然中有生命的物体。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把一只蚂蚱的腿折断了,意识到这是生命教育的极好机会。于是,教师让学生讨论腿折断对蚂蚱的影响,最终,学生意识到生命应该得到尊重和珍爱。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分析,上述案例说明( )。
A.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失误是正常的现象
B.失误使用得当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C.失误可以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D.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失误进行教学
答案:A,B,C,D
43.下列属于有指导发现学习的是( )。
A.听讲座
B.学生上实验课
C.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D.应用公式解题
答案:B,D
44.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有( )。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课程的开发者
C.课程的建设者
D.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E.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答案:A,B,C,D,E
45.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包括( )。
A.教师义务
B.教师良心
C.教师专业素质
D.教师荣誉
答案:A,B,D
46.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包括( )。
A.管理职责
B.领导职责
C.教育职责
D.父母职责
答案:A,B,C
47.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区别主要有( )。
A.活动的对象不同
B.活动的结构不同
C.活动的要求不同
D.活动的器官不同
答案:A,B,C
48.下列选项中,体现思维概括性的是()。
A.借助思维,人们可以认识动物与植物、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的关系
B.借助思维,人们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但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为一类,称为枣树
C.人们通过有关秦朝的历史文物,如兵马俑等,回顾秦朝秦始皇时期社会政治发展的状况
D.内科医生之所以能诊断出人们的内脏疾病,是因为医生掌握了系统的医学诊断理论
答案:A,B,D
49.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分心,这时候教师恰当的处理措施有()。
A.有意忽视
B.适当创设活动的情境
C.适时提问
D.善用眼神传达警告之意
答案:B,C,D
50.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慕课”的主要特点有()。
A.大规模
B.网络化
C.开放性
D.系统化
答案:A,B,C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5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
答案:对
5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终身学习以及为人师表。( )
答案:对
53.斯滕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自律道德向他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
答案:错
54.教材是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的唯一资源。
答案:错
55.教师职业道德构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认知。( )
答案:错
56.教师在讲授贺知章的咏柳时.挑选了三首乐曲.让同学们根据语境选择一首.这种教学方法是演示法。( )
答案:对
57.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是桑代克的联结说。( )
答案:对
58.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观念性。( )
答案:对
59.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是一个人选择职业的依据之一。( )
答案:对
60.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更优越。( )
答案:错
61.最近,由于小明能按时交作业,王老师便取消了对他的处罚,王老师的这种做法属于负强化。( )
答案:对
62.相关课程强调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性.故属于学科课程。( )
答案:错
63.直观性教学要求教师堂堂不空手。( )
答案:错
64.态度结构中包括认知成分、目标成分、行为成分。( )
答案:错
65.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这属于注意的维持功能。( )
答案:对
66.技能的掌握与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无关。( )
答案:错
67.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就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
答案:错
68.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
答案:错
69.选修课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和需求的尊重,其主导价值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
答案:错
70.看到别人新买了iPhone6,自己也去买,这属于从众心理。( )
答案: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71.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以下三方面:(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种类和程度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7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73.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答案: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1)操作定向阶段:指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阶段: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阶段:指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74.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答案:(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训练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75.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答案:(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76.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学生人身权和人格权是如何保护的?
答案:(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五、论述题(15分)
77.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
(1)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3)家庭环境因素。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①权威型。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
(4)早期童年经验。
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需要做到:
(1)有效的说服。通过信息传播或者沟通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态度就是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榜样是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所作所为来进行的一种社会学习,如在课堂中教师表扬人格完善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像优秀者学习,从而完善其他学生的人格就是一种很好的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方法。树立榜样的时候应该注意榜样的类似性、认同性、针对性和一致性。
(3)利用群体约定。群体约定对改变学生的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建立积极的规范,避免形成消极的规范。
六、案例分析题(15分)
78.案例: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后来,发展到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做作业有哪些人抄袭之类的事,都要他暗中“监视”定期汇报。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老师“无事不晓”,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于是小明渐渐被同学们疏远了,他开始感到孤立、孤独;而自从发现小明是老师的“眼线”之后,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离他而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答案:本案侧中班主任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倡导教师要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让小明去“监视”同学,做“眼线”,容易让学生找不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2)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生命尊严的人,而不是被“监控”的对象。
(3)新课程倡导“教师是一种灵魂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唤醒”,在班级管理中更应该实行民主管理,而非通过学生监视学生这种畸形模式。
(4)信任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班主任本应该相信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而案例中的“监视”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丧失了教育学生的前提,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5)案例中的“监视”行为,容易培养学生阴暗的人格,这样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有违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