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C.《孟子》 D.《学记》
2.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 )。
A.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
B.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C.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以传授( )。
A.直接经验为主 B.间接经验为主C.生活知识为主 D.生产知识为主
4.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的搭配,使字体更加醒目。这主要是由于( )。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异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5.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上。
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C.知识经验 D.新颖程度
6.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评定学生 B.组建班集体C.教育个别学生 D.了解学生
7.上自习课时,老师不在教室,很多学生都在“乱吵乱闹”,就连平时比较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也不例外。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解释为( )。
A.模仿 B.服从C.从众 D.认同
8.张老师在某一段时期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具体表现为: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这属于( )。特点。
A.情感衰竭 B.去个性化C.个人成就感低 D.抑郁
9.王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制定并清楚讲明规则,忽视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并对遵守课堂纪律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王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哪种课堂管理取向?( )
A.建构取向 B.行为取向C.效能取向 D.人本取向
10.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等都属于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良好的( )。
A.气质特征 B.能力特征C.人格特征 D.认知特征
【参考答案】
1.D【解析】《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故本题选D。
2.C【解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规定的,是最大的概念,排除A和D。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效果,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由教师制定的,属于四个层次中最小的概念,故本题选C。
3.B【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认识的间接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学习的是间接经验,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故本题选B。
4.C【解析】考查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其中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等容易引起无意注意,题干中的字体和背景的颜色对比也更易引起无意注意。故本题选C。
5.D【解析】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故本题选D。
6.D【解析】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班级教育过程中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故本题选D。
7.C【解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等特点,从题干的描述中,此时学生的态度与品德处于这一阶段。依从又分为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而B项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题干中没有出现“被迫”的现象,排除。故本题选C。
8.A【解析】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更严重的紧张状态,表现为三大特点: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其中,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和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根据题干描述,故本题选A。
9.B【解析】行为取向认为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适宜行为,并根除不良行为。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人本取向的观点是指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以此来维持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根据题干描述,通过强化或消退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符合行为取向,故本题选B。
10.C【解析】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因此该题反映的是人格特征,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