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骑自行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 )。
A.顺向负迁移 B.顺向正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2.下面不是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分类确定的学习类型是(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3.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学习?( )
A.小孩到一定年龄变声 B.近朱者赤 C.上行下效 D.吃一堑,长一智
4.某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每天早晨起来反复不停地大声阅读单词,其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监控策略
5.当儿童能够回答诸如“如果巨大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将会怎样“等抽象、假设的问题时,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与情感的差异,( )。
A.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B.情绪发生晚,情感产生早
C.情绪情感同时产生
D.情绪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
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为人格的( )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8.小明快考试了,觉得自己没复习好,所以一直非常紧张、担心,这是( )的表现。
A.抑郁 B.恐惧 C.焦虑 D.强迫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0.“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的( )规律。
A.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B.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C.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D.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参考答案
1.A【解析】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在这一学习情形中,先前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影响,这是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是负迁移。故本题选A。
2.C【解析】网络学习是学习的途径,不是从学习的主体角度确定的学习类型。故本题选C。
3.A【解析】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这一定义的实质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学习表现为个体产生了某种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的经验而引起的。无论是外显行为,还是行为潜能,只有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才算是学习。一定时期变声属于生理现象。故本题选A。
4.C【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题干中学生反复不停阅读单词,属于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监控策略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和相应的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即知道何时做、如何做。故本题选C。
5.D【解析】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只有在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才能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故本题选D。
6.A【解析】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新生儿只有悲伤、不满、高兴等情绪表现,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才逐渐产生形成如友爱、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故本题选A。
7.B【解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人格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四个: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其中独特性是说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故本题选B。
8.C【解析】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比如快考试了,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故本题选C。
9.C【解析】初中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故本题选C。
10.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的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中提到,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