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更新时间:2020-08-24 14:31:44 作者:网络 点击数:89

重难点解析

 

1.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

 

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在环境中呈现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负强化是指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强化的种类还有很多,包括:

 

定时强化:在固定的时间后获得强化(刺激)

 

变时强化(不定时强化):在一定的时间后获得强化但是这个时间是不固定的

 

定比强化:在固定数量的操作行为出现之后得到强化

 

变比强化(不定比强化):在一定数量的操作行为出现之后的到强化这个数量是不固定的。(2)惩罚

 

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惩罚可以分为:

 

正惩罚:给予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降低。

 

负惩罚:撤销愉悦刺激使得行为频率降低。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他强调程序教学,即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进行,这为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程序教学由斯金纳首创,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他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斯金纳提出强化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批评,竭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后来还发展了不用教学机器,只使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习。

 

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给予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试题链接

 

(1)小马上课时总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被老师提问的次数,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教室的后排?(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延退强化 D.替代强化

 

【答案】B

 

【解析】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愉快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题干中小马坐后排的行为增加了,属于强化,但其行为的增加是因为让小马害怕的教师提问次数的减少来实现的,故属于通过减少厌恶刺激(被提问)使行为增加(坐后排),是负强化。故本题选B。

 

(2)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 )

 

A.消退 B.负强化

 

C.惩罚 D.正强化

 

【答案】A

 

【解析】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包括强化、消退、惩罚。其中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惩罚也有正惩罚、负惩罚之分。而消退是指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题干老师和同学都不回应小伟扮鬼脸行为,该行为久而久之减少,正是运用了消退原理。故本题选A。


精华资讯
推荐资讯
客服电话
0871-66376077
关注微信
手机版
返回顶部